台风飞天,敦煌风神故事?

对社会上关于台风飞天和一些敦煌风神故事?的相关题,不少人都想知道,那接下来就让小编为你介绍一下吧!


一、敦煌风神故事?

我国古代对风神的崇拜起源较早。风神有“飞廉”、“风波”、“姬波”、“风师”等诸多称号。屈原在《离骚》中写道“前望舒为首,飞廉为后”。西晋晋灼评《飞莲》说“鹿身,头如雀,角蛇尾。文”。可见,当时的风神的形象应该是动物的混合体。


此外,敦煌壁画中还出现了不同的风神的形象。早期的风神像出现在西魏时期出土的第249窟。风神有着人身兽头,背上长着一对蓝绿色的翅膀。它举起双臂,挥舞着头上的长风带,左右张开双腿,奔跑起来。风神的头上画着黑、白、蓝等颜色的云,形成逆时针旋转的漩涡,整个画面呈现出汹涌澎湃的局面。


壁画中描绘的人体和兽头形象与文字记载中的“飞莲”有很大不同。由于早期敦煌壁画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从绘画风格来看,风神具有中亚犍陀罗的艺术风格。另外,全身半,衣服明显是外国服饰。因此,敦煌壁画中的早期风神很可能是一位“异人”。


初唐开凿的莫高窟第329窟的佛龛顶部也绘有兽首人身的风神。它背上长着一对墨绿色的翅膀,双臂高高举起,疯狂奔跑,扇动风。其周围有云飞舞,显得极为威武,极具视觉冲击力。从体形来看,此风神与西魏时期249窟的风神基本相同。它依然有着兽头和身体,背上长着两只翅膀。但在服装方面,第329窟的风神已经穿着汉服,这说明隋唐时期,敦煌壁画中的风神形象开始中国化。


晚唐开凿的莫高窟第196窟西壁上的“外来风神”和“佛教风神”,都已经脱离了动物形态,完全变成了人形。两位风神分属于外道“老杜查”和佛教“舍利弗”两大阵营。“外道风神”身体半,而“佛教风神”头戴宝冠,身穿色缤纷的衣服。两人都眼神愤怒,各自拿着一个大风袋。当赤脚奔跑时,它们会释放强风,导致飘带在它们周围飞舞。充满行动力。


风神化身为人形后,失去了翅膀,无法吹风,于是他新增了一件可以吹风的装备——个风袋。我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空谈。老子曾在《道德经》中写道“天地之间,如犁!空而不屈,动则愈动。”“Purch”是一种吹制工具,内部有空腔,可以搅拌。供气。《墨子备穴》简述了皮锣的材质和制作方法,“有炉锣,锣为牛皮,炉有两弦,作桥鼓”。宋代梅尧臣有一首《初吹电子显微镜风袋》诗,将风袋视为行风的口袋。古代乐器“兴隆笙”还配有风袋。“风袋系于前方出风口,袋面如琵琶,朱漆杂花,有柄。”这与敦煌壁画第196窟风神所用的风袋形状非常接近。


因此,敦煌壁画中风神所用的风袋并不是画家的虚构,而应该是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创作灵感。


唐宋时期,风神又称“风姨”或“凤姨”,是女风神。据唐代文集《博弈志》记载,唐朝天宝年间,崔玄微与冯十八一、美人石西藤宴饮。凤姨把酒洒了,弄脏了石西藤的衣服,宴会不愉快。且散。后来石建举告诉崔宣伟,姑娘们都住在花园里,经常被恶风吹袭。他让崔宣伟做了一面红旗,立在花园东边,以避灾。那天,东风吹过大地,吹沙折树,但花园里除了花儿外,空无一人。崔宣伟这才发现,所有的女子都是花精灵,风十八姑姑才是风神。从此,“风姨”或“风姨”就成了风的代名词。例如宋代范成大在《嘲风》诗中写道“红绿忽飘零,凤姑痴痴无精神”。


开凿于晚唐的莫高窟第9窟南壁,绘有女性“冯姨”形象。画中,冯姨头扎高髻,头戴王冠,身穿色缤纷的衣服,怀里抱着一件装饰品。风袋花在赤脚奔跑时被风吹动,身上的衣服随风飘扬。这是敦煌壁画中极为罕见的女性“风神”形象。她直接来源于唐朝的故事。它不仅是画家浪漫情怀的展现,也是完整的中国版风神形象。


五代之后,风神恢复了男性形象。五朝时期开凿的莫高窟第146窟西壁上的风神,赤脚奔跑,怀里抱着一个大风袋,飘带全部升起,有一种风的感觉。和闪电。图中风神的睁大的眼睛和上翘的胡须,一是表现了他对邪恶异端的愤怒,二是体现了他正在全力吹风。


到了宋代,敦煌壁画中的风神已完全转变为身穿铠甲的强大武士形象。开凿于宋代的莫高窟第454窟西壁上的风神,就是佛教舍利弗营的风神。他头上戴着光环,身穿铠甲。他看起来像一个坚强的人。他手持花纹风袋,吹起强大的旋风。释放出来,利用强风制服了老杜查这个外来者。开凿于宋代的莫高窟第55窟西壁也绘有大力士风神形象。他面容凶恶,头发扎成高髻,头上扎着王冠。他穿着盔甲和战斗服。他单膝跪地,怒目而视,大声吼叫。咆哮着,拿着花饰风袋,全力吹着风。


至此,敦煌壁画中的风神形象已基本定型。在过去的千年里,他们已经从最初的人类和动物的混血儿进化成了强大的男性形象。他们的服饰也从异族服饰变成了汉族服饰。吹风器具也从风带、风翼发展到装饰花。他们都背负着大风袋,眼睛睁得大大的,四肢着地狂奔,释放着强风。上述各种风神的形象的演变,反映了敦煌壁画中国化的进程。


除了封神壁画外,古代敦煌还有封波寺。据敦煌文献《沙州都督府图鉴》记载“城西北五十步,置神画一处,境内风势不稳,遂祈之。”敦煌文献还记载了敦煌正式祭祀风波的正式仪式。奏疏文“敢告冯伯神‘惟神,德含生机,身载阴阳,兴万物,百谷赖之而强,三农成功,人靠它,人人靠它。’”这也间接反映了古代敦煌风神崇拜的盛行。


由于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以人性化的方式表现神秘的自然现象,并对其进行崇拜和信仰。对风神的崇拜就是其中之一。敦煌人对风神的崇拜主要源于风带来的危害。敦煌位于我国西北腹地。由于气候干旱,戈壁滩分布广泛,冬季有冷空气、大风,春季有风沙天气,夏季有炎热干燥的风。较为频繁的风灾给敦煌市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多方面的危害。据《敦煌城市志》记载,1972年8月发生的一场干热风,导致敦煌地区棉花减产22万公斤,粮食减产36万公斤。风灾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这也说明了“风调”对于敦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对风神的崇拜真实地体现了敦煌人民在自然灾害面前趋利避害的心理诉求,以及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祝愿。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

No Comment

留言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感谢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