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是农业大国吗吗,19世纪荷兰农业落后吗?

今天主要是跟大家讲解一些关于比利时是农业大国吗吗,和19世纪荷兰农业落后吗?对应的一些题,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一、19世纪荷兰农业落后吗?

19世纪末,随着轮船开始广泛应用于贸易,来自北美和俄罗斯的粮食不断涌入欧洲,导致欧洲许多国家的粮食价格暴跌,市场受到严重冲击。针对这场农业危机,英国、法国、德国、丹麦等国纷纷出台相应政策保护本国农业。


美国农民在密西西比河畔装载谷物


面对危机,荷兰不仅没有采取简单的保护主义政策,而是继续坚持自由贸易路线,进口大量廉价食品;荷兰农民抓住粮价低廉的机会,大力发展畜牧业,很快取代传统种植业,成为国家的主导产业。通过向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周边国家的工业区出口牲畜,赚取了大量外汇,进一步刺激了荷兰园艺业和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19世纪末的农业危机是荷兰现代农业的开端。在这场危机中,荷兰人化危机为机遇,提高了农业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率,改善了投入品的供给和农产品的销售,促进了生产和分配的合理化,百年历史的农业生产现代农业开始进化。


阿姆斯特丹港口工人从船上卸下谷物


视挑战为机遇,面对激烈的竞争,使荷兰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商业成就;而这一特质将在未来百年内继续发挥荷兰农业繁荣的作用。已发展成为全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和全农业食品科技创新策源地。


荷兰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做了什么正确的事情?他们如何看待未来农业面临的挑战?荷兰的经验对中国有何启示?


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


1900年—1984年


20世纪之前,荷兰农业的基本生产单位多为小型传统农场。一个农民家庭不仅饲养了几头牲畜,还耕种了少量的土地。这一时期,荷兰农业总人口为280万,占总人口510万的54-9;由于荷兰土壤条件恶劣,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尽管尽了最大努力,也只能维持在温饱线以下。漫步。


梵高的代表作《吃土豆的人》描绘了荷兰北部的一个农民家庭,1885年


进入20世纪后,荷兰抓住了本文开头提到的欧洲农业危机中的机遇。一方面从市场引进廉价粮食,大力发展国内畜牧业;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合作社,优化了整个生产系统的效率,提升了荷兰农业在市场上的地位和声誉。通过这一系列措施,荷兰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


从1929年全经济危机爆发到二战结束,为了促进国家经济复苏、增强国民购买力,食品和其他基本物资的价格受到政府的强力控制,控制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为了保证利润,荷兰农民只能通过土地整理等方式增加农业规模效应,通过引进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手段提高效率。


1957年《罗马条约》签署,欧洲走向一体化。


因此,二战结束后,荷兰农业已初步形成规模。随着1957年罗马条约的签署、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立以及随后欧洲共同农业政策的出台,统一的欧洲农产品市场逐渐出现。


以统一的欧洲市场为基础,荷兰再次抓住了机遇。此后二十年农业效率大幅提高,占领了英国、德国、比利时等富裕国家的农产品市场。


在这个过程中,荷兰农业不仅延续了此前的规模化发展道路,而且集约化程度也大大提高。现在养猪场、养牛场、养鸡场数以千计,这是以前很难实现的。想象中的农业生产形式诞生了。在1984年实行生产配额政策之前,荷兰农业已完全从劳动密集型的小规模生产方式转变为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方式。


荷兰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历程及关键技术节点


与大规模发展相比,技术在农业集约化过程中的作用更加突出。这些新兴技术极大地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1980年前后,技术优越的荷兰农民人均收入达到顶峰,是欧盟平均水平的2-5倍,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就。


但与此同时,技术这把双刃剑的另一面也引起了舆论和政府部门越来越多的关注,从而导致了整个欧洲农业发展道路的转变。


转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1984-2008


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快速提升,整个20世纪80年代的欧洲面临农产品长期过剩的局面,“红酒湖”、“牛奶湖”、“黄油山”等绰号不断传出。当时欧洲农产品的竞争力不强,价格远高于市场。因此,为了应对大量剩余农产品,政府不得不花费巨额资金补贴农产品出口,这给欧共体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


自1983年转基因作物诞生以来,欧洲一直在为扭转局面而奋斗。


与此同时,集约化畜牧业造成的水土污染、大规模农药使用引发的食品安全题、转基因等新兴技术引发的争议日益进入公众视野,引起公众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质疑。“找到技术中所有题的解决方案”的方法。


在多种因素的推动下,欧共体于1984年率先在乳制品行业实施了牛奶产量配额政策,牛奶产量的进一步增加,并对环境保护和乳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策管制也迅速蔓延至其他农产品。针对这些政策和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许多荷兰农民开始尝试生产一些生态或有机农产品,并发展农业旅游等综合服务来增加收入。


这一阶段,一些规模较小的地方食品供应体系逐渐建立起来,以补充大型的外向型食品供应链。


荷兰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有机牧场


受上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荷兰农业体系内部的利益分配也发生了越来越多的变化日益重要的消费者需求促使整个产业链的重心转向距离更近的食品加工和零售环节。消费者。一方面,零售商、加工商和农场之间的纵向合作的重要性逐渐超过了农民之间的横向合作。


农业产业集群/初级生产部门产值占荷兰经济总量的比重


从上表可以看出从1970年到2007年,整个荷兰农业产业集群的产值占荷兰经济总量的比重从15-3下降到9-6,而初级生产的比重则下降产业集群年末由5-8下降到1-6。也就是说,初级生产占整个农业产业集群的比重从37-9骤降到16-7。


受初级生产利润分配比重下降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因素影响,1985年至2008年荷兰各类农场数量呈现明显减少趋势。其他更专业的农民。吸收,这也促进了荷兰农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截至2007年,荷兰共有农业经营实体7.67万个,平均经营土地面积达到24-9公顷。


农业五种主要生产方式经营主体数量变化


当一切进展顺利时,2008年一场金融危机席卷全。这场危机给荷兰农业带来了严峻挑战,但也刺激其走得更远,开始新一轮农业改革。


走市场主导型农业发展之路


2008年至今


2008年,一场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席卷全,让以贸易立国的荷兰受到严重冲击。而农业在荷兰的贸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正是“大进口、大出口”的农业商业模式,让荷兰从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一跃成为全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危机期间荷兰农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可想而知。


2008年全金融危机爆发,人们纷纷涌向华尔街示威抗议。


到2009年,以高附加值农业为特点的荷兰农业因需求下降而陷入惨淡状态。尽管2009年荷兰农业产量增长了3%,但产值却下降了9%。这种衰退传导到了生产者一方,而且更为严重。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下降50%!市场惨淡还导致政府对农业的补贴过高,财政压力骤然加大,新一轮改革在即。


为加强市场稳定,市场主导的农业发展模式日益受到关注。政府开始减少对农业食品行业的行政干预,更多地关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动物等基础题的监管。农业补贴逐年减少,企业责任相应加大。和权利。


皇家菲仕兰坎皮纳与瓦赫宁根大学研究中心合作建立全创新研究中心


这种变化在荷兰的知识和创新体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随着各方利益的加深和农产品产业向多元化发展,原来由公共部门监督、通过公私部门组成的管理网络实施的“研究、推广、教育”模式开始转变为“研究、推广、教育”模式。市场主导一。模型上,知识的供需关系逐渐转变为标准化的市场关系。


政府从知识创新体系的“发起者”转变为研究机构的“客户”;科研机构的科研经费也从单纯来自政府预算转向更多来自企业。与此同时,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变得更加重要,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搭建桥梁以解决复杂题,与消费者开展更广泛的互动,并加强对技术路线的社会支持。这些呼声变得尤为强烈。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农产品追溯系统正在推动食品安全监管


在这一发展阶段,企业逐渐成为荷兰农业发展的领军者。除了开拓更多优质农产品细分市场、满足消费者更加多元化的需求外,企业的社会责任也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受到消费者和政府更加严格的监管。


事实证明,荷兰农业企业在过去几年中确实不负众望,取得了许多关键成就


自2000年以来,荷兰已将主要作物的用水量减少了90%,并且几乎完全消除了温室作物化学农药的使用;


自2003年以来,荷兰的蔬菜产量增长了28%,能源消耗下降了6%,化肥使用量也下降了29%;


自2009年以来,荷兰猪肉和其他畜牧业抗生素的使用量减少了60%-----


荷兰温室生产中使用的株间照明技术


如今,荷兰正在涌现一大批新兴农业和食品企业。面向更高的消费者需求,结合全最前沿技术,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

No Comment

留言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感谢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