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后没有高热病情急转直下医生老人感染后易出现“沉默型缺氧”

对于网上的关注“阳”后没有高热病情急转直下医生老人感染后易出现“沉默型缺氧”和安了起搏器老人得新冠的题,很多人都想了解,那接下来就让小编为你讲解一下吧!

原标题“阳”后不再发高烧,一周后病情急转直下

医生提醒老年人感染后易出现“无声缺氧”

编辑柯静通讯员应小燕

浙江利同德医院急救入口处,闪烁着蓝色警灯的120辆救护车排成一队。小编走进急救中心,心情紧张。

“你不能下床,如果拿掉氧气,你可能会立刻晕倒!”急诊室里,急诊医学中心主任李海林劝说一位想下床的老太太。老人七十多岁了,略显肥胖,呼吸有些急促。李海林告诉小编老人被120救护车送来时,血氧饱和度只有85,还患有心血管疾病,肺部感染严重。“这样的病人很多,我们急诊室的老人平均年龄70多岁。”李海林表示,他做了粗略的统计。过去一周,高峰出现在1月4日,当天有82人被送往急诊室。室内救援方面,120救护车共派出74人,是平时人数的三倍多。

省同德医院急诊室里,医护人员全力以赴救治患者。图片由医院提供

发热门诊数量减少,老年、危重症患者增多

“从我们医院的数据来看,1月份以来发热门诊的人数一直在下降。”省同德医院感染科主任翁卫东声音沙哑。她继续奋战在救治第一线。去年12月15日以来,该院发热门诊数量持续上升。“发热门诊每天最多收治病人1700多人。医院各科室都动员资源加强发热门诊,最多有24间诊室。原来发热门诊约200人。”在一天之内。”翁卫东表示,发热门诊数量明显下降,单日收治患者数量连续多日保持在300人左右。

在发热门诊人数下降、第一波感染的年轻人正在康复的同时,老年危重症患者人数却在逐渐上升。“第一波感染高峰后的一周,老年患者明显增多,有时从门诊出来,急诊门口就能看到六七辆救护车。”翁卫东说道。

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感染新型冠状病后,并没有出现高烧,但5至7天后,病情迅速恶化,呼吸急促,双肺大面积感染……主治医师徐敏荣省同德医院重症医学科医师表示“我们观察发现,很多老年人感染新型冠状病后容易出现‘沉默性缺氧’,他们对缺氧反应迟缓,甚至感觉不到胸闷、气短,没有明显的高烧,但有精神恍惚、神志不清等症状,很容易被感染忽视,错过治疗时机,有的甚至出现白肺。……所以,老人更需要照顾者更多的关爱!”

扩大床位容量,增设分重症、重症病房,实现全部需求和治疗。

重症人数逐渐增加,要求医院未雨绸缪、快速应对。省同德医院很早就成立了专门团队,采购了足够数量的呼吸机,扩大了医用氧气罐面积,成立了6个救治专家组,还专门成立了中医抗疫专家组。同时,扩大床位数量,增设新医院。分重症和重症病房。

不到两个小时,在李海林的劝说下,老人完成了一系列检查,经过评估后被转入亚重症病房。省同德医院院长胡志明告诉小编,目前,医院已全院动员、全院部署,畅通了所有渠道。按照重症、亚重症和普通新型冠状病感染症三个级别设置病区,全力救治新型冠状病感染者。经过。

胡志明说“设立亚重症病房,相当于在新型冠状病感染的重症患者和普通患者之间形成一个‘缓冲区’,专家组会对患者进行分类,症状相对较轻的患者会去普通病房。”,并且将收治病情危重的患者。”到ICU,中间的病人去亚重症病房;治疗后,病情好转但仍不具备入住普通病房条件的重症患者被转入亚重症病房,腾出重症病房的床位资源。在治疗过程中,普通患者如果病情复发,会转入亚重症监护室,但不需要插管。”

“亚重症病房的医疗救护主要由重症医学科、呼吸科的医护人员,结合全院的力量提供。”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徐显荣说。

在治疗组的微信群里,好消息经常充斥屏幕。1月4日,86岁的老奶奶出院了。她患有冠心病并植入了心脏起搏器。感染新型冠状病后,她进行了7天抗感染治疗,每人服用1粒中药。治疗、康复和回家;1月5日,一位因高烧、咳嗽入院的91岁老爷爷,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康复出院……这个消息也让医护人员松了口气。“羊抗”后,虽然身体还很弱,但仍然坚守在前线,这对他们来说是极大的安慰和鼓励。

“我们不是孤军奋战,有医院的坚强后盾,我们一定能渡过难关。”许显荣表示,目前所有医护人员24小时待命,病房满负荷运转,只为守护生命最后一道防线。

本篇文章主要为大家解了一些关于“阳”后没有高热病情急转直下医生老人感染后易出现“沉默型缺氧”和安了起搏器老人得新冠的这类话题,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喜欢。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

No Comment

留言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感谢你的留言。。。